15887873230
13888147524

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日期:2023-03-13]   来源:云南技能培训网  作者:云南技能培训网   阅读:427次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开展老年社会工作需要运用评估工具、通用社会工作方法及一些独特的工作方法,如缅怀往事法、现实辨识小组和动机激发小组等。社区照顾及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也十分重要。

 

一、老年人评估

(一)老年人评估的意义

有效识别老年人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是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前提。一些评估工具已经在现有的为老服务中广泛采用,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政部于2013年出台了《老年人能力评估》行业标准,推动以科学评估的结果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依据。

对老年社会工作而言,良好的评估工具的实践意义主要如下

第一,通过它社会工作者可以研究老年人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识别出工作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更妥善地统筹资源。

第二,良好的评估工具使老年社会工作者能够准确、高效地甄别老年人的个人和家庭问题,有效地判定问题,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调动和运用好资源,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方案并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可以起到基线测量的作用,使对干预成效的评价更有依据。

第四,它是将相关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有效示段,使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更有保障。

按照不同的目的,老年人评估可以分为三类,即社区居家养老评估、机构养老评估和老年个案管理评估。

(二)老年人评估的基本类型

1.社区居家养老评估

社区居家养老评估的重点是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环境支持条件。评估会涉及老人的疾病诊断、健康状况和疾病血防处理、营养、排泄、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情绪状态、行为表现、日常生泸能力、社交活动、非正式支持体系的作用、家居环境、医疗及社区服务的使用等。

2.机构养老评估

不同的老人院舍适宜于不同需求的老人,养老扒树评估的重点是老年人的需求能否与院舍提供的服务相匹配。一些老年院舍只接收生沪院全自理的老人,也有的院舍只接收需卧床护理的老人。因此,在评估的时候,各类所得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社会工作者在组织和参与评估的时候使用的方式也会不同。遵管老人院舍对人住老人的评估更注重老年医学方面的一些指标,如疾病诊断、健康状》、疾病预防处理以及用药情况,也会评估老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能力。

(三)老年人评估的目的

社会工作者所作的老年人评估的目的是要获取一些基本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哪些支持性或康复性服务可以帮助老年人保持独立的、满意的生活方式。评估还是一个教育性的过程,它让老人和相应的支持系统警惕可能会影响老人福利的高危情况的出现。评估常常是在老人有改变之后进行,诸如患上严重的疾病、跌倒、丧偶、改变居住安排或者家庭成员或照顾人发觉老人有某方面的困难。一个实实在在的评估既应该识别出老人能充分发挥功能之处,也应该识别老人面对的重大挑战。一旦识别出老人受到的限制,就能以支持老人康复或者得到替代功能为目标提供具体服务。

概括地说,评估有以下4个目的∶①识别老人的优势和不足。②识别支持和维护现有功能的方法。③识别恢复丧失功能的干预措施。④识别替代丧失功能的支持性措施。

(四)老年人评估的方法

建设性的评估,是把社会工作者的观察和印象与老年人自己对自身功能水平的看法结合到一起。只有老年人认识到自己受到的限制并接受增强日常功能的服务,获得的东西才更多。

1.实施评估的物理环境

理想的评估场所是在老人家里。让老人处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会减少老人在陌生环境中出现的注意力分散和焦虑。家庭场所还能给社会工作者提供非常宝贵的信息,验证或质疑老人对自身功能状况的描述。如果不能在家中作评估,那么让老人待在自己已经习惯的房间或空间里会比让老人去不熟悉的地方更有益处。

社会工作者要确定老人能得到辅助性的器具,诸如助听器、眼镜、假牙等,或者步行器、拐杖之类的行走器械。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评估场所要有充足的光线,这样老人就能看见评估所使用的书面材料,清楚地看到作评估的社会工作者。要尽量减少由开门、背景噪声或者强光造成的注意力分散。

如果评估时需要老年人提供具体的药物治疗、医疗记录或经济状况方面的资料,那么最好提前沟通,让他有所准备。老年人如果基本了解评估的内容,那么在面谈的时候就会更加自信。

尽管从家人、邻居和医护人员获得额外的评估资料可能会有帮助,但是在第一次评估时要尽量跟老人单独进行。有配偶或家人在身边不仅会影响老人对于问题的答案,而且增加了他人试图代老人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2.选择最佳时机作评估

社会工作者要选一个老年人不疲倦或感觉尚好的时候作评估。对于健康状况非常差的老年人,可以分几次进行,每次时间都不能太长。

3.解释评估的目的

老人需要非常详尽地知道评估的目的,谁要求作评估(如果不是老人自己的话),以及最终的评估结果会用来做什么。评估必须获得老人在知情情况下的授权。当老人不能给予知情同意时,或者显得没有能力理解评估的目的时,社会工作者应当尽一切可能保护老人的权利和尊严。家庭成员或指定的照顾人要完全了解评估过程中会做些什么,在老人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会拿到评估的结果。

4.注意保密问题

在作老年人评估的时候,绝对保密难以做到,不应该用它来鼓励老人说出自己的情况,其他相关方的人(社会服务组织、民政、社会保障等组织和部门人员)可能要看相关资料。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告知老人都采取了什么措施保密,让老人知道只有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会把资料披露给有权过问老人福祉的服务提供者和家人。社会工作者有义务据实向老人解释保密的相关事宜。

5.通过观察收集评估信息

评估信息既需要通过与老人的沟通交流来获得,也需要通过观察来补充和验证。听力减退的老人可能会用点头来表示能听到你的话,但是不能恰当地回答,或者不理会你的问题。视力减退的人可能会在说话的时候眯着眼或头向着说话的人倾斜,这是试图寻找声源。家中闻到危险的气味,如燃气味或烟味,而老人没注意到,表明老人的嗅觉有问题。家中的温度过热或过冷可能是一个警示信号,表明老人有可能会体温过高或过低。观察到的东西能成为询问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的重要补充。

(五)老年人评估的工具

社会工作者最常作的是老人的基础性评估,这类评估一般是综合性的,除了收集老年社会人口特征方面的资料外,通常会评估身体健康、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安康、社会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经济状况和环境安全5个方面的状况。下面介绍常用的一些评估工具。

在身体健康方面,评估工具一般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和用药情况的筛查表。老年常见病、慢性病是关注的重点。此外,这方面的评估还会了解相关社会服务的使用情况。

在心理和情绪方面,评估的重点是认知功能和情绪状况。认知功能包括近期记忆、程序记忆、定向能力、判断能力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是常被用来判断和衡量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测量工具。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共包括8项认知领域的测试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记忆、注意力、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力。量表的总分是30分,以26分为分界值,得分≥26分表示认知功能正常20~25分表示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0分表示有显著认知功能障碍。如果受教育年限≤12年,需要在测试结果上再加1分,得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目前我国已有修订的中文版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情绪状况的评估包括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自杀意念等。有关老年抑郁症已有专门的评估工具。常用的甄别抑郁症初步症状的检测工具是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量表包括观念、躯体症状和行为三个维度的测查。老年抑郁量表有30道题的版本以及15道题的简化版,建议根据受访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老年人的体力有限或者交流不便,则简化版老年抑郁量表更为适用。

在社会功能方面,评估的目的一是要确定老人参与了哪些社会活动或者想参与哪些社会活动,二是要确定老人是否有自认为能够调动的社会支持资源。评估的重点是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包括老人的生活方式、参与的活动、感知到和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关社会支持已有成熟的量表可以使用,如鲁宾的社会支持网络量表(Lubben Social Net-work Scale,LSNS)、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前者主要评估受访者在家庭关系或者朋友关系方面的社会网络/支持程度,后者主要评估受访者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评估的重点是独立生活能力,包括自我照顾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家庭和本地社区中生活所需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通过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进行测量。这个量表包括10道题,询问受访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从事10项日常活动时是否需要协助。这10道题包括步行能力、上下楼梯、上下床和从座椅上起立、吃饭、穿衣、洗漱、洗澡、去洗手间以及是否大小便失禁。每题最高10分,最低0分,总的得分范围是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受访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高。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则是人们在家庭和本地社区中生活所需具备的相对较高水平的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有7道题,包括准备饭菜、做家务、管理财务、处理药物、打电话、外出使用交通工具和外出购物。受访者需要就这些问题回答两类问题∶一类是受访者在从事这些活动中的表现(0代表完全独立完成1代表需要部分协助2代表需要完全协助);另一类是受访者评价从事这些活动的难度(0代表无困难1代表有困难2代表非常困难)。

在经济状况方面,重点是评估老人是否存在经济方面的困难,影响老人的基本生活和健康维护。了解一下老人的经济状况,有助于识别他是否有资格享受社会救助或其他来源的经济或物质方面的援助。这方面的评估,通常包括老人个人的固定收入,也包括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收入。在环境安全方面,重点是评估家居环境的安全性。包括观察房屋总体修缮情况、家居有无安全隐患和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老人居住的环境对人身安全有保障。

(六)老年人评估的注意事项

评估是社会工作者与老年人合作共同完成的,是两者都有所贡献的一个动态过程。社会工作者与老人共同评定出老人在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生活、日常生活能力、经济和家居环境等方面的功能状况。评估要特别注意下面几点∶

(1)平衡好老人自立与依赖他人的需要,防止老人不惜代价保持自立,让自己生活充满风险,生存、生活受到损害,或者另一极端,不当地过于依赖他人。

(2)关注最初提议作评估的人。在老年社会工作中,最早提议作评估和干预的人往往不是老人自己,而是与他有接触的身边的人。因而,评估时要特别注意最初提议作评估的人的看法和老人自己对待评估的态度。明确在评估中相关方的角色,有助于厘清以谁的目标为重以及如何信守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3)通过评估为老年人充权。接受评估容易使老年人在客观上陷入一种无力、无权的境地,在心理上产生无力的感觉,所以在评估过程中既要评估不足,也要评估优势。

(4)重视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非常强,社会工作者在作评估的时候应当把每个老人都当成独特的个体来对待。

(5)尊重老年人的隐私权。在大多数的评估中都要求服务对象透露一些个人隐私性的东西。社会工作者在评估过程中要维护服务对象的尊严。

 

案例5-3

王女士,69岁。一年前开始出现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经常转身就忘记自己做过什么事情。3个月前外出买菜,路上被电瓶车意外刮倒,右腿骨折,虽已出院在家康复,但仍需坐轮椅,无法行走,目前由其丈夫李先生照顾。李先生已经73岁,身体较为健康。两位老人有一个儿子,但是已结婚,在外省定居,每月回家一次。

社会工作者在对王女士夫妇的服务需求进行评估时应关注以下要点∶

(1)确认王女士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工作者应使用简易评估工具,对王女士的时间和空间的识别能力进行判断,以初步确定她当前的认知情况,为后续的服务作预判。比如,运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初步的筛查。同时,确认王女士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极为重要,这部分决定了她服务需求的程度以及服务的类型。可以使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IADL)收集资料。

(2)需要了解照顾者的照顾压力。李先生目前已经73岁,虽身体较为健康,但要完全照顾王女士的饮食起居以及健康护理,还是有些压力。若王女士需要李先生的帮助才能完成翻身、走路、洗澡、如厕,那李先生的照顾压力就会增大。这时需要同时考虑李先生的照顾压力和照顾能力。若李先生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长时间照顾他人,在后续的服务过程中还应重视照顾者的需求。

(3)需要观察家庭及社区中的无障碍设施。观察生活区的物理环境,对于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的老年人至关重要。目前王女士依然需要坐轮椅,所以评估人员在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仔细观察老人家中和社区的物理环境是否安全便利家中是否有帮助老人恢复的器材浴室是否有防滑设置座椅是否有助起的功用住所在几楼,是否有电梯社区及周围是否有无障碍设施,出行是否方便。

(4) 医疗服务或康复护理资源对老人极为重要。虽然李先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老伴,但是李先生做不了专业的腿部康复。由于王女士还在腿部恢复的初期,所以便捷的医疗服务或康复护理极为重要。这需要评估人员对社区及社区周围进行评估,查看附近是否有可用的相关康复资源。

(5)需要了解两位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实证研究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较,长期照顾者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李先生已照顾老伴一年。而王女士时常会忘记东西,有时候会发呆,面对自身记忆力的衰退,她会有焦虑的情绪,在强照顾压力下也容易导致两位老人产生矛盾。评估人员需要了解两位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若有老人伴有抑郁或焦虑情绪,则在后期干预时应匹配相关服务。

(6)还需要了解老人的社会支持情况。两位老人唯一的儿子在外省,且有工作,儿子和儿媳妇会轮流每月回家一次照顾老人。但是,目前两位老人急需有人承担起照顾者的角色。关于工具支持,需要了解儿子、儿娘妇是否能够请假回家照顾老人一段时间∶老人身边是否有其他亲朋好友邻里关系是否良好,邻里或社区是否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关于情感性支持,需要了解老人遇到困难时是否有能够及时提供帮助的人有情绪问题或情感困惑时是否能有人听其倾诉。此外,需要了解家里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医疗和照护费用是否可以通过长期照护保险等报销的问题。

 

二、老年人个案工作方法

老年人的身心与社会生活特点使之面临着一些特定的问题与需要,因此应针对老年服务对象的独特需要采取一些具有专业性的个案工作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包括缅怀往事疗法、意义疗法和园艺疗法等。

(一)缅怀往事疗法

缅怀往事疗法是基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发展而来的。老年人常回忆往事,心理学家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一种调节机制。适当加以引导的往事回顾对老年人来说,能完成“自我完整”这一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老年期的人生任务,从而避免陷入绝望。通过回忆一生的成就,老年人能增强自己进入老年后的自尊。而且,老年人对于过往的兴趣,可以弥补目前探索和把握不断变化的环境所受到的能力和机会上的限制。回顾过去痛苦的经历或者一直未能解决的冲突,能使老人通过接受专业辅导,重整对这些事的看法,接纳过去,或者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国外有学者将缅怀往事分成了六种不同类型。第一种是整合性缅怀往事,这是人生回顾型,目的是帮助老人通过解决冲突,接纳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为离世做准备,来获得对过往人生的整合性看法。第二种是工具性缅怀往事,指重拾过去用过的解决问题技能和应对方法。第三种是传递性缅怀往事,指将有关文化遗产或个人的传奇故事传递给下一代。第四种是叙事性缅怀往事,指描述性地回忆生平经历或过去的逸事。第五种是规避现实型缅怀往事,指的是回顾能带来自豪感的过去,抵御眼前的困境。第六种是强迫性缅怀往事,指的是重新发掘能带来内疚、苦涩和绝望感的负面回忆。

 

案例5-4

在婚姻回顾中,老李夫妇回忆起早年老李丢了工作、家庭面临生活维持不下去时的困难情形。对于丈夫丢掉工作这件事,妻子终于说出对不得不把孩子送给别人照看、自己做养家糊口的顶梁柱等的不满想法。尽管如此,在述说自己的不满时,她也认识到重新工作让她有了一些技能和自信,可以说自己不只是妻子和母亲,还有了一些自己喜爱的角色,这些角色应付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40年后再来看这一负面事件带来的积极结果,对于帮她把愤怒转化为理解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尽管这对夫妇不会把这件事看成是婚姻中的快乐时光,但是能从积极的一面重新诠释,有助于动员起已有的技能,协助他们重新看待目前遇到的与年龄有关的挑战。

上面是一个工具性缅怀往事的例子。缅怀往事疗法对老年人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对认知有严重问题的老年人,如患认知症的老年人,这一方法并不适用,但对有轻微认知症的老人可以有好的成效。行为错乱的、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老人和失禁的老人也不适宜用这一方法。

社会工作者常用的类型有人生回顾型缅怀往事。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最好先做一下前测,了解老年人对生活的感受。比如,可以运用相关量表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满足感和抑郁症状,建立评估的基线。人生回顾不仅是要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一生,重要的是通过回顾获得领悟,使老年人走出过去的阴影,生活得更满意,更有建设性。所以建立评估的基线很重要,它可以让社会工作者和老年人在工作结束的时候能评估介入的成效。

人生回顾疗法所用的时间可以根据老年人做人生回顾的目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个人的偏好等决定,一般每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会用两节的时间来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可以制订一套方案,明确探查的领域,比如可以探查死亡、悲伤、恐惧、读书生活、艰难的事情、工作和与他人的关系等。这些内容在有的人生阶段可能是重点,但不是每个阶段都要探讨这些话题,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情况加以删减。在回顾过程中,还要帮助老年人发现人生历程中的一些主题,让他了解这些主题如何影响他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特别要发现让老年人失去和得到对生活的掌控感的一些主题,前者包括焦虑、否定、绝望、无助、孤立、孤独和丧失等,后者则包括联结、应对、效能、希望和信任等。让老年人逐步识别自己拥有的力量是人生回顾疗法的部分目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和老年人设计制作具体的成果来总结和结束人生回顾。比如做一个相册或录像光盘等,但并非一定要这样做。必须做的是对整个介入进行结果测评,对比介入前的测评,评估介入的效果。

(二)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是弗兰克尔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快乐原则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强调权力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经历而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强调发挥服务对象的主动性,设法在治疗过程中协助患者领悟并追寻生命的意义,摆脱外部环境导致的心理焦虑、空虚、无意义感,激发患者的创造力和潜能,从而确立正向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活出高质量的人生。

社会工作可以根据老年人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将意义疗法划分为自我意义模式、生活意义模式、工作意义模式以及社会意义模式。

1.自我意义模式

自我意识模式指的是通过探索老年人内心、整合自我,找到自我存在的特殊意义,重在解答自我意义问题,激活人体内在疗愈潜能。意义疗法主要是一种侧重价值、帮助老年人把握生活的教育,而把握生活的能力则是以超越自我需要的自我意识为开端,这种自我意识既能提高个体对动力、需求及渴望的内在认识,又能增强个体对社会交往中的生命意义的外在认识。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出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其一,自我认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方面,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二,自我体验,指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态度,包括自尊、自信、自卑等方面。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其三,自我调控,指个体对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塑造等方面。自我认识是基础,决定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调控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自我认识,决定自我调控的行动力度自我调控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具有调节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整合,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最终指向自我实现。

2.生活意义模式

弗兰克尔指出,使得我们生活有意义的,是我们所给予生活的,而不是我们从生活中索取的。生活意义模式即通过体验生活历程中某个事件、仪式、人物或者关系的前因后果以及多维脉络,去发现事物后面蕴含的价值,并以此反思或提升生命的意义。该模式尤其强调体验的价值,即通过思考或享受创造之美,或体验与他人的爱为纽带来证明的价值,正所谓“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比如爱情和家庭,就具有多种维度和意义可能性。弗兰克尔认为,通过与他人相爱,将意义作为生活核心,用积极的态度拥抱生活,不仅能使所爱之人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还能促进其自我潜能的实现。可见,意义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和核心。如果不能理解生活的深层意义,就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如果不了解意义的来源,就无法引导自己走出生活的混沌状态如果不能对生活抱有一种感激态度,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兴衰沉浮。无论境况如何,生活都是充满意义的,社会工作就是要协助老年人摒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和确认生活的意义。

3.工作意义模式

工作意义模式是指通过创造性的行动实现意义,即利用老年人的天赋去创造一些以前不存在的东西或者贡献。弗兰克尔指出,重要的不是工作本身的类型,而是个体完成工作的方式。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或职责范围内,都有可能以建设性的方式贡献自己独特的才能,实现自己独特的意义。努力寻找工作的深层意义,不仅有助于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控制自我以及反思自我,更是挖掘自我潜能、激发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在此模式下的社会工作服务,重在协助服务对象与别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树立对所从事工作的目标和梦想,并用积极的态度拥抱生活,由此发现工作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社会意义模式

社会意义模式即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关系联结、社会网络建构、社会事件赋意以及社会责任承担去协助老年人重构态度价值,并恢复和增强自我价值愿、参与感、意义感以及社会功能,从而发现人生的意义所在。所谓“态度价值”即是服务对象对命运所持有的看法,以及对无法控制且无法改变的环境的态度。它是一种面对不可改变的事件时,有勇气、有尊严地面对苦难的能力,即有选择态度的自由。虽然今难并非一种幸福快乐的经历和体验,但如果经历了苦难的人能够转换自我思维方式,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就能将悲剧性的人生经历转化为积极性的人生成就。为心、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协助老年人认识到各类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家庭生活、社区活动、学校教育以及朋辈互动,承担家庭照顾、社区参与、义务教育以及互助互爱的责任,在社会关系的总体框架中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以及苦难的意义;另一方面琴协助老年人积极拓展社会支持与人生格局,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家国情怀等途径,去反思自我局限,认识自我价值,促进自我实现,表达社会关怀,促进会功能。

(三)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Horticultura Therapy)是源于自然和植物的一种疗法,(在通过运用园艺植物、从事园艺活动以及园艺环境对人们产生的作用,改善身心状态,缓解症状以维持和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面对多样性的服务对象,园艺疗法强调八在与植物相处的过程中激发潜能,并有效地帮助其实现身心功能恢复、家庭关系维系,社会功能发展以及共建美好社区等目标。

发展至今,园艺疗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不仅包括传统四植物疗法(Plant Therapy)和园艺治疗(Horticultura Treatment),更拓展到花卉疗法(f)、er Therapy)、芳香疗法(Aroma Therapy)、药草疗法(Phytotherapy)以及包括插花、押代、组合花园制作等在内的艺术疗法等。结合社会工作服务的特点和形态,园艺疗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模式。

1.机构园艺模式

该模式是针对身体、心理和精神状况迫切需要改善的老年人群体,通过专门设计的园艺机构以及活动进行治疗的一种模式,具体手段包括感官刺激、康复花园、互助园艺、植物培育、植物心理治疗等。

2.社区园艺模式

该模式是指利用园艺进行相关的休闲和娱乐活动,目标在于疾病的预防、健康状况的维护、社会交往的促进以及通过个人促进社区的发展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没有明确的治疗目标,也没有固定的园艺活动方案,对掌握园艺疗法的专业人员配备无太大要求,其重点在于社会互动和园艺活动本身带给人们的益处。这种模式可在社区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可以通过社区花园、温室大棚、学校花园、城市绿化场地、自然中心、疗养花园和农村发展项目来加以实施。

3.社会园艺模式

该模式的对象可以是所有人,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高,旨在利用园艺活动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该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通过不同形式的园艺疗法活动,促进服务对象了解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并最终实现自我。社会工作针对不同对象的特殊需要,可以结合不同社会系统和群体需求开展成长园艺、保健园艺、园艺养生、家庭园艺、园艺就业等多样性服务。

 

三、老年人小组工作方法

(一)老年人小组工作的特点

尽管运用小组方法开展老年人社会工作有其优势,但是在这一人群中运用小组方法时仍有一些应注意之处值得提醒。

(1)老年人有各种身体上的不便和知觉方面的限制,因此在开办小组的时候要有相应的调整,如轮椅的出入和使用辅助器具。

(2)在老年人小组中,带领者可能自始至终都要扮演一个比较积极的角色。目前的老年人群体常常在小组活动时表现得要比年轻人群体被动。因此,小组带领者可能要投入额外的时间与小组成员建立个人关系。

(3)老年人由于其身心健康状况,常使小组工作的节奏比年轻人的小组慢许多。在有些情形下,社会工作者不宜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如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好,出行有实际困难患有器质性疾病,思维混乱有精神疾病有严重行为问题正处于紧急的危机状况中等。

(二)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小组

1.现实辨识小组

现实辨识小组(Reality Orientation Group)的成员一般是有轻度到中度认知混乱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通过环境中的一些提示,帮助他们确认时间、方位或者人。现实辨识小组一般在护理院、医院中开办。在理想的情况下,现实辨识小组是这些服务机构中常规工作的组成部分。小组工作只是机构让思维混乱的老年人与现实环境“接轨”的整体工作的一部分。

现实辨识小组一般每天活动1~2次,每次30分钟。理想的情况下小组由5~7人组成,另有一名小组带领者。如果小组中的老年人功能状况不太好,那么可能就需要两名带领者。表5-4是对开办现实辨识小组活动的一些建议。

 

 

 

现实辨识小组认知对处在认知症早期阶段,想要保持时间感、方位感和辨识人的能力的老年人,最有裨益对进入认知症晚期阶段,觉得退回到早年的某个时光或其他地方,而不那么害怕的老年人来说,它的效果就不太大。

2.动机激发小组

老年社会工作者面临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让老年人参加个人和群体的活动。长期缺少社会接触会让老年人的交往能力受损,变得淡漠和了无生气,强化退缩倾向。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或将来感兴趣的人。小组活动是用来帮助老年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结,摆脱一直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麻烦的状况。

动机激发小组一般由15个以内老年人组成,成员没有患认知症或抑郁症,有一定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小组活动通常有6~12节,每周举办一次。

挑选相互了解的人或有共同兴趣的人做组员,通常会减少一些老年人对加入小组的犹豫。社会工作者需要非常了解每位老人,能拟定有感召力的小组活动,然后运用掌握的老人情况去激发每个人的兴趣。

动机激发小组应该聚焦在让人愉悦的活动上,避免开展让老年人感到烦恼的关系、健康问题或个人感到无望的活动,因为这些负面问题让老年人脱离了与眼前生活的对接。表5-5列出了一些动机激发的活动建议。表5-5

 

 

 

四、老年人社区照顾

社会工作者在老年人社区照顾中的工作重点是社会性照顾。主要处理∶一是日常生活的实际协助;二是为老年人应对日常问题提供实际的建议和帮助;三是具体教授和指导老年人掌握新技能,或者强化现有的技能;四是专门的社会照顾评估、处置和康复方案,目的是改善个人的社会功能,让老年人能生活得更自由、更独立五是保护老年人中的高风险人群。

(一)老年人社区照顾的重点目标人群

老年社区工作的重点目标人群包括五保和“三无”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伤残老人、失独家庭老人和其他困难老人。

(二)老年人社区照顾工作方案

1.老年友好型城市与老年宜居社区

老年友好型城市是在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中,通过政策、管理和引导,以积极的姿态,发掘老年人和城市的潜能通过社会服务、场所和设施支持,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参与,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公共社会资源和人文环境营造全社会尊重包容老年人的氛围,促进老年人全面融入社会,让老年人有更好的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机会,享有健康和尊严的老年生活。我国自2009年开始大力推动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先后推出了《老年友好型城市行动指南》《老年温馨家庭行动指南》《老龄宜居社区行动指南》,开展老年社区工作要以此为指导设计工作方案。

2.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的核心是“正常化”以及独立自主的自由选择,其内涵包括长期护理照料、非机构化、减少公共依赖、非正式照顾、选择与参与、需求导向的服务以及成本效益7个方面。它倡导的是老年人不脱离家庭与熟悉的社区环境而接受照顾服务,使其尽可能过着正常的社会生活。

按照巴利(M.Bayley)的分类,根据被照顾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社会等状况,社区照顾被分为“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和“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两种模式。“由社区照顾”主要是非机构、非住宿、非隔离式的照顾方式,是受助人居家接受政府、社会、家人等社区内专业、非专业的服务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照顾,是一系列的支援性服务。“社区内照顾”主要是指机构形式的照顾,是指受助人需要依赖社区内的专业机构或受过训练的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

在“由社区照顾”中,有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照顾(非正式照顾)、居家照顾与日托照顾3种形式,其中以居家照顾与日托照顾为“由社区照顾”的主要模式。

 

五、老年机构照顾

社会工作者在机构照顾中的主要工作有需求评估,入住引导,协助入住者及其家庭运用社区资源解决由入住机构带来的经济、法律、精神健康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制订机构的社会工作服务计划,协调各项社会服务方案,落实社会支持、个案管理、转介等。

(一)养老机构的类型我国常见的养老机构有下述类型∶

(1)托老所。提供短期老人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分为日托、全托、临时托等。

(2)老年公寓。专供老人,通常是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集中居住,公寓或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3)护老院。专为接待生活需要一定协助的介助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4)敬老院。在乡(镇)、村设置的供养“三无”(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的)、五保(吃、穿、住、医、葬)老人和接待社会上的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5)老年福利院。由国家出资兴办、管理的综合接待“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6)养老院或老人院。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7)老年护理院。专为接待生活自理有困难的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二)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目标长期照顾设施中的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目标包括∶

(1)协助居住者及其家庭在每个成员留在设施中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利用本设施和社区相应的社会资源和健康资源。

(2)增强居住者、家庭、工作方案或设施的员工之间的沟通。

(3)协助本设施获得并维护具有治疗作用的环境。

(4)通过鼓励社区参与本设施的事宜以及居住者和员工参与社区的事务,推动本设施与社区的互动,与范围广泛的社区资源牵线搭桥,参与和其他的长期性的社会服务和健康照顾资源有关的服务计划评估工作和规划工作。

(三)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

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接收前的服务,包括作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评估,参与多学科人员对个人是否需要院舍照顾的评估并做好接待将要入住的老人的准备。

(2)识别各种需求,协调各项服务,确保每位居住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3)根据需要参与制订和重新评估用来满足每位居住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个别化的社会服务计划和多学科照顾计划。

(4)协助居住者及其家庭落实和运用经济、法律、精神健康和其他方面的社区资源。

(5)提供个人、家庭和小组服务,保持或强化居住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服务包括协助处理下述事宜与居住者的疾病、伤残、处置、财务和医疗方面的决定有关的事宜;居住者在机构内部或机构间的转换、人际关系;重建社区生活;应对分离、丧失、濒临死亡和死亡事宜。

(6)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教育居住者、机构员工和家庭了解居住者的权利,倡导给居住者适当的照顾和处置。

(7)协助居住者获得或保持身心健康最佳状态,同时帮助在精神或心理社会功能方面有困难的居住者得到适当的处置和服务。

(8)充当资源,协助参与干预行动的员工。

(9)落实多学科合作的出院计划和追踪服务,为居住者安全地融入社区提供便利。

(10) 参与本设施制订整体服务计划和制定政策的工作。

(11)根据需要或要求参与建立院民组织和家属组织。

(12)与医护人员和设施的员工一道,参与同有行为能力的居住者及其家庭讨论预留医疗指示问题和财务问题对于失去行为能力的居住者,参与讨论监护权问题和指定作决定的代理人问题。

(13)引导和督导志愿者。

(14)开发社区资源,促进居住者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并满足其他福利需求。

(15)督导社会工作学生的实习。

(16)参与独立进行或合作进行的研究项目和示范项目。

从工作流程的角度看,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见表5-6。

 

 

 

 

从表5-6可以看出,老年人在入住养老机构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需要社会工作者给予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申请和作决定阶段,老人和家人常常会因为这一重要的生活转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而出现矛盾、彷徨、排斥、恐惧、担心等负面情绪。有些老年人也会感觉自己是家人的负担、包袱,虽然不情愿进养老机构,但是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任由他人代为决定,压抑自己。自己的事情被别人安排,失去参与和决定权,也会让他们感觉没有自尊。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老年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了解本机构的运作管理方式、对入住者的要求、现有居住者的情况和生活安排等,让他们了解入住的好处和限制并尽可能在知情的情况下作出决定。社会工作者可以安排他们参观本机构,帮助老人及其家人化解因为这一重要生活转变而出现的负面情绪,要初步评估老人是否适合人住本机构,如果入住本机构需要哪些相关服务,如果不适合本机构,可以有哪些选择和安排。

在等候期间,老人常会对将来的生活感觉心中没数,也会因入住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家人也可能会因感觉放弃了老人而心生愧疚。此时社会工作者要与老人及其家人保持联络,消除他们心中的疑惑和不良情绪,帮助他们了解人住养老机构不是单向过程,入住后仍有选择其他安排的机会,机构支持家人与老人保持联系、关爱老人。老人在等候期间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照护需要,社会工作者要动员和协调资源予以满足。

在准备入住和刚刚入住阶段,老人、家人和社会工作者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小到要带些什么物品入住都可能是老人和家人很费思量的事情。社会工作者要帮助老人及其家人了解机构的规定和生活中的情形,让他们能更好地作出决定,为人住做好准备。老人初入机构,面临新的环境,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期。他们需要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接纳和友好,需要了解机构可以使用的具体资源,逐步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圈子。社会工作者要为老人开展迎新服务,让他们初人机构就能感受到自己受期待、受欢迎,同时为他们及时答疑解惑并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对确实不适应本机构生活的老人,社会工作者要帮助他们重新安置。

在老人院入住一段时间后,老人可能会有新的问题和需要。养老机构的生活时间性很强,非常有规律。对于固定的时间安排老人常常只能遵守,缺乏自主决定权,尤其是个性化的需求有时会得不到重视,因而会觉得没有自尊。所有的需要都由机构满足也逐渐使他们产生依赖感。一些机构或者实行封闭管理,或者远离社区,容易导致老人产生社会疏离感和孤独感。不少老人人住养老机构后要与他人合住,也会让他们觉得缺乏隐私。社会工作者要推动老人关心和参与机构的政策制定与运作,关注老人的个别需求并协助解决。同时要强化老人与家庭和社区的纽带,使老人即便在机构养老,也不会陷入社会隔离。

在出院和出院后的照顾阶段,老人常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经过在养老机构的一段生活,已经能重回社区居家养老另一种是老人在机构居住一段时间后,需要更多照护,而现有机构无法满足,需要转介。两种情形下老人都会有一些复杂的心理反应。前者老人既会高兴,也会担心,怕自己应付不了失去机构支持的生活以及很有规律的生活无法维持。后者则会忧虑自己又向失能、失去自主靠近了一步,产生很多恐惧。对于前者,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协调安排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作追踪评估,对于后者,则是帮助老人接纳自己并与老人及其家人一起选择适当的转介机构。

在死亡和濒临死亡阶段,老人常会承受身心方面的双重痛苦。社会工作者要了解临终者可能会有的恐惧、绝望、压抑等心理反应,了解临终者对于治疗的愿望,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使老人能有尊严地离世。社会工作者还要协助老人及其家人处理好医疗与后事安排、家人支持等方面的事宜。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