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7873230
13888147524

2019年10月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 》预测试题及详解(一)

[日期:2019-10-11]   来源:云南技能培训网  作者:云南技能培训网   阅读:1976次
201910月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  预测试题及详解(一)


一、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程度是(   )。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答案】B

【解析】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答案】C

【解析】变式是指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如在讲“果实”的概念时,不要只选可食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花生等),还要选择一些不可食的果实(如橡树子、棉籽等),这样才有利学生看到一切果实都具有“种子”这一关键属性,而舍弃其“可食性”等无关特征。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

【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不再像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进行单维度的分类,而是能够根据物体的多个维度进行分类。例如,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常根据物体的颜色或形状分类,不能根据主题(即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分类,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既能按颜色、形状归类,也能按主题进行分类。对于一个白色的长方形的玩具,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既可以把它归入“白色”物体一类,也可以把它归入“长方形”物体。这说明儿童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归类。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4.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 

A.1903 B.1913 C.1914 D.1900 

【答案】A

【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5.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是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与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6.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答案】B

【解析】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  

 

7.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  )。 

A.合作学习 B.发现学习 C.情境学习 D.指导学习 

【答案】B

【解析】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些材料,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③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④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8.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答案】D

【解析】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是代表一类拥有共同特征的人、物体、事件或观念的符号。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必须先学习“直角”、“三角形”等概念。

  

9.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   )。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个别化学习 D.掌握学习 

【答案】B

【解析】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心理学学术语,它是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与正式学习相比更一般、更概括,并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10.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 

A.正与负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B.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答案】A

【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根据迁移内容不同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划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划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两种类型;根据迁移内移和逆向迁移两种类型;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又可以把迁移划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两种。(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11.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转化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答案】C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获得了新知识以后,还要对它进行转化,我们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因此,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12.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   )。 

A.知识与技能学习得的心理过程 B.知识与技能的心理特征 

B.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 D.知识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答案】D

【解析】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 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13.下列哪项属于认知的实例(  )。 

A.学生在考试之后能准确的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D.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答案】B(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B是指迁移,是一种认知活动,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AC两项是属于元认知策略的实例。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D项是一种认知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习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牢记住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问题地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答案】B(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主要是确定问题究竟是什么。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问题的表面特征,也包括其深层特征,后者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问题表征的方法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见诸于笔端的抽象思考,另一类是以一些可见的方式,如利用图表、方程式、图画的形式来表述问题。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得行为,最合适得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得适当时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答案】(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如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将看电视作为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强化物,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能够使儿童更加积极完成作业。  

 

二、填空题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______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式。 

【答案】原有认知结构

【解析】研究表明,学习迁移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受制于多种条件。主要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式。

  

2.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______和调节策略。 

【答案】监控策略

【解析】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即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3.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______的交叉学科。 

【答案】教育学和心理学

【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4.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认识过程模式,这一过程分为发现问题、______、提出假设和体验假设。 

【答案】明确问题

【解析】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多以动物为对象,提出了各种理论,如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是由学习过程,______和评价与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答案】教学过程

【解析】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6.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______、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答案】知识学习查看答案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来自对反映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7.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______。 

【答案】11、12~14、15岁

【解析】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8.规则学习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和______。 

【答案】接受学习

【解析】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9.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要达到目标和______。 

【答案】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解析】在探讨问题解决之前,首先应了解什么是问题。尽管对问题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从这个成分中我们接受问题,不过它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二是要达到的目标,问题要求的答案,即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10.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答案】倒“U”关系

【解析】一定水平的焦虑能够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当焦虑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造成过度焦虑,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是指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伴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过度焦虑会降低学习效率。 

 

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答:学会学习或高效学习是适应未来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要真正的学会学习,其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能够主动而有效的迁移,因此,迁移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迁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学习情境中,大部分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迁移不仅可以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改造、建构,使其得以完善,为解决新的问题创造一定条件。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人手,否则问题解决也就成为空谈。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迁移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众所周知,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是一种稳定调节活动进程和活动方式的心理结构。而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所掌握知识技能的类化,即概括化和系统化。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才更为充实、完善,从而建立起能稳定地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因此,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

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存在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中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也是教育和教学的目的之一。由此可见,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比如感知能力最先发展,其次是运动、言语等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最晚。 

3)不平衡性 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也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不尽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也不同。比如1~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4)差异性 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

  

3.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答:(1)概念 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意义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并且他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答:(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主要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要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主要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主要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时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①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 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对学龄初期儿童,应鼓励其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回答其问题,以发展其主动的人格;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儿童理解失败也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他人。 ②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小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小学生学习落后,不能一味地批评,更不能给予惩罚,而要多给予积极的鼓励,对于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特别注意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当这些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其充分体验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绩的内心快乐。勤奋与自卑这一阶段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教师对小学生良好个性晶质的形成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因此,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要注意“身教”的作用。 ③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而避免角色混乱,尝试着把自己的各个方面,包括自我的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统合起来,形成自我的整体评价,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青少年只有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同一性。教师的专业特征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同一性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学教师要以各种方式对青少年给予及时合理的强化和反馈,成人给予的理解和指导有助于中学生认识自己,并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促进儿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5.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 

答: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挫败感。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对其进行批评。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四、论述题 

1.论述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品德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大学生已经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因此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②大学生的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与道德 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遭德行为习惯;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大学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包括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到大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已经达到成熟。(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论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答: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知识学习的作用主要有: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学校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心智技能作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其掌握是以知识的学习为前提的,即心智技能包含有程序性知识的成分,心智技能的掌握需结合知识的学习才能有效实现。许多研究表明,知识掌握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心智技能的形成。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缺乏知识的头脑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创造性不会从无知无识的头脑中产生。脱离知识的学习而空谈创造性的开发,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3.论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青年期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达到成熟,开始走向生活的时期,其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 

1)青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青年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学了很多反映自然、社会和精神方面的系统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青年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少年抽象逻辑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支持,属于经验型的。青年由于学习很多抽象的理论,科学的定理和公式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等,这就促使他们理论型思维发展起来。但对很多青年来说,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具体的经验材料。青年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能力增强了,特别喜欢争论问题,愿意提出创见,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他们对教师和别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青年的交往与情感生活 这时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在少年期,由于成熟感的产生,从而引起少年与成人交往中的冲突现象,在青年期仍在继续着。有些青年往往把内心世界,自己的情绪体验对长一辈的父母等人长期地隐蔽起来。他们认为最了解自己的是年龄相仿的同辈朋友、同学和伙伴,而不是父母。 

3)自我意识的发展 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4)青年的世界观和理想 青年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奠定世界观的基础在童年就已开始。当儿童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和以后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时候,就在为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青年世界观的形成是和他们所学的科学内容有关的。通过各科的学习使青年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这些积累起来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就形成了世界观。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