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7873230
13888147524

2019年10月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 》预测试题及详解(二)

[日期:2019-10-11]   来源:云南技能培训网  作者:云南技能培训网   阅读:1966次

201910月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  预测试题及详解( 

一、选择题 

1.生理自我在(  )岁左右基本成熟。 

A.1岁 B.3岁 C.5岁 D.7岁 

【答案】B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   )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答案】D

【解析】“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的立足点是强调所有的人都能学习,坚信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学到学校所教的一切东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无论是考试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重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评价的作用又在于了解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通常是80%~90%的正确率为单元掌握标准。

  

3.人格的核心是(  )。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答案】(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特质。它可由外因激发或促成,是生理冲动、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格通常指的是情感―意志的特定品质、情操、态度、心理状况、无意识机制、兴趣和理想,它们能确定人的特性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性格是其核心内容。

 

4.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答案】C

【解析】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例如,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借助于刺激泛化,我们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境,从而扩大学习范围。

 

5.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答案】(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6.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   )。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答案】A(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  

 

7.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 

A.顺就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答案】

【解析】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同化性迁移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在同化性迁移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如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鱼”,由带鱼、草鱼、黄鱼等概念组成,现在要学习鳗鱼,把它纳入“鱼”的原有结构中,既扩充了鱼的概念,又获得了鳗鱼这一新概念的意义。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8.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答案】D

【解析】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教学时最好同时呈现若干正例。 

 

9.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答案】A

【解析】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即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  

 

10.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答案】C(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11.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答案】D

【解析】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这种代理强化和由此产生的动机作用,可以说是班杜拉拢"模仿"的机理。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12.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答案】D

【解析】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和发展,即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形式训练说指出,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内容很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而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而达到的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够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上去,终身受用。  

 

13.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   )。 

A.类属学习 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答案】

【解析】命题学习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例如,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一命题时,如果没有获得“圆”、“直径”和“半径”等概念,便不能获得这一命题的意义。可见,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习。

 

14.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答案】B

【解析】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和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等。简言之,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15.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  )。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答案】D

【解析】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地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二、填空题 

1.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的特征,在教学中应遵循______原则。 

【答案】循序渐进

【解析】身心发展是一个由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的发展不但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就是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我们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循序渐进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______和______三种成分。  

【答案】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解析】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人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______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______的经验过程。 

【答案】语言;个体

【解析】学习就是由于经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发生的持久或相对持久的适应性行为变化。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在学习时需要借助语言这一工具,人所学习的是社会及个体的经验过程。  

4.看见路上的垃圾便绕道走开,这属于______条件作用。 

【答案】逃避

【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碰到烫的东西,赶紧缩回手来;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去;害怕见生人不敢上街  

5.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称为______。 

【答案】替代性强化 

【解析】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这种代理强化和由此产生的动机作用,可以说是班杜拉拢“模仿”的机理。   

6.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______的信息,正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______的信息。 

【答案】辨别;概括

【解析】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7.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作是______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答案】创造性(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解析】创造性问题解决是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作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8.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给定的条件、______和______三个基本成分。 

【答案】要达到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解析】尽管对问题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①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从这个成分中我们接受问题,不过它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②要达到的目标,问题要求的答案,即目标状态;③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问题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障碍。障碍越大,问题的难度就越大,不存在没有障碍的问题。  

9.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称为______。 

【答案】区分度

【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对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参照标准之间的关系来估计的。 

10.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在10岁以前,儿童的道德主要处于______发展阶段。 

【答案】他律道德 

【解析】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②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③可逆性阶段(8~l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④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观念发展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三、简答题 

1.意义学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 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前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后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1)从客观条件来看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说来,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 

(2)从主观条件来看 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的意义,即学习材料有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习材料本身缺乏逻辑意义。或者虽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和沟通的原有经验,或者学生缺乏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那么,也无法使它变为心理意义,这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2.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怎样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答: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学习时间的质可能是不一样的。高效的利用最佳时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 

(2)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3)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 

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学习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状态最佳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  

3.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由于认识到迁移现象在学习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教育界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由此可见,迁移与有效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迁移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受制于多种条件。例如,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客观条件对其有影响,学习者个体的诸多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过程、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 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有利于迁移。这说明不同学习材料之间具有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由两种学习中包含的共同表面成分和结构成分决定的,这属于客观相似;而个体对表面和结构相似性的认同则属于主观相似。可见,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②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个体加工学习材料的过程是否相似也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妻。因素,而个体加工过程往往受到学习目标的制约,因此,学习目标是否一致、相似,也在一此,学习目标是否一致、相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 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学习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人员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给学习提供一些与原有学习相关的线索,从而促进学习过程中或问题解决中迁移的发生。 除了上面提及到的各种相似性之外,一些研究者还强调两种学习情境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成分的相似,如情感、态度等,都有提高学习迁移的可能性。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条件。 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即定势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比如,短跑选手在听到“预备”口令之后准备起跑的姿势,就是一种积极的定势。此外,定势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即定势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和灵活性。  

4.教学上怎样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答: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知识的丰富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可以更加准确,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搜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策略和方法,例如,结合图像记忆,还要经常鼓励学生应用这些方法。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思维方法,例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是非常必要的。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教授学生使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问题的表征和对问题解决策略和方法的提取。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教授心智技能或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教授一些表征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数学中用列表、图解、符号等方法来表征应用题,这些方法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征问题。另外还可以教授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例如,类比策略,逆向搜索的策略等等。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的不必要的盲目摸索。要注意教授过程中,这些思维方法要能够一步步表达出来,例如,数学题目中的解题步骤。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避免题海战术;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段的不同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比如,既要训练学生解决有结构的问题,又要训练他们面对无结构问题存在的事实;既要有直接利用领会的知识进行解答的基本问题,又要有灵活、综合利用有关知识进行解答的较复杂的问题;既要有一般的语言文字问题,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动手操作的问题;既要有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问题,又要有适当的结合现实的实际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去解决、回答有关的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也通过主动编题目、提问题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还要让其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了解,主动分析问题的各个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思考的乐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和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也就是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5.班级规模是从哪些方面影响课堂管理的? 

答: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人数越多,课堂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这是因为: 

(1)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少,感情淡化,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2)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难免产生利害冲突,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

3)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

(4)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的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适度控制班级规模无论是对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还是最终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论述题 

1.什么是复述策略?试阐述常用的复述策略。 

答:(1)复述策略的定义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2)常用的复述策略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个人努力的识记。这种识记也是有条件的,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随意识记。在学习中,要尽量地运用这些条件,如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来加强随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要想记住某一信息.就需要有意识地、用心地去记它,尝试着自己复述一遍,看看自己能否复述出来。 

②多种感官参与 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对同一材料,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种刺激叠加在一起,信息在大脑中的印象就十分深刻。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而且,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些研究证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③复习形式多样化 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与人讨论以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所以能记得住许多专业知识,是因为他们在反复地应用这些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应用所学的知识,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④划线 划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在教学生划线时,首先,要解释在一个段落中什么是重要的,如主题句等等;其次,教学生谨慎地划线,一般只划一到两个句子;最后,教学生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划线部分。此外,还可教学生一些圈点批注的方法,如圈出生词,在重要的段落前面加上星号,在混乱的章节前划上问号等。

  

2.谈谈您对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的理解。 

答:(1)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及其分类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①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如有的教师虽然家庭里出现了一些变故,但是在课堂上,他却能控制住自己的消极情绪而正常地讲课。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如有的教师讲课中发现学生不能理解所讲内容,便立即更换一种更适合的方式来教学。这两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根据教学监控作用范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 前者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的能力,是一种超越具体教学活动 的、具有广泛概括性和整体性的能力;而特殊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它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2)每个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不同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其总体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从他控到自控。所谓他控,是指教学活动为外界所左右;而自控是指教学活动是由自己自主地调节管理。在教学监控能力获得发展之前,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是受制于外界环境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依据“书本上怎么写、专家怎么说、领导怎么要求、同事怎么做”被动地、甚至是机械地进行教学,一旦脱离开书本,没有其他人的指导就束手无策了。随着各方面知识的不断丰富,教学监控经验的日益增多,教断丰富,教学监控经验的日益增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便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了。这时在教学活动中,书本和专家的指导和监督由主导作用变为辅助作用,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逐渐发挥并起主要作用。可见,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呈现由他控向自控发展的趋势。 

②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在教学监控能力开始形成时,教师的监控行为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不随意性。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教师们可以开始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监控活动了,能够注意到自己教学的进程,能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时我们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但还不够完善。随着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外界专家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最终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不需要再作意志的努力,就能随机应变地进行自我反馈和调控;同时,整个教学监控过程极为简捷,少有多余的步骤和环节,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反应迅速地做出评价和反馈,并能迅速而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总之,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不自觉一自觉一自动化”的变化过程。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③敏感性逐渐增强。教学监控的敏感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最佳调节和修正的灵敏程度。它一般包括对教学情境中各种线索变化的敏感性和对在不同情境下最适合的教学策略的激活与选择的敏感性两个方面。前者直接决定教师进行教学监控的信息反馈水平,后者则与教学监控能力中的调节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教学监控能力差的教师在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上述一个或两个方面的敏感性差所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具有所学学科的知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为何、何时、何地使用何种教学方法、策略的知识,而这与教学监控中的敏感性是密切相联的。因此,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敏感性的不断提高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 

④迁移性逐渐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迁移性是指教师教学监控的过程和方式可以从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境迁移到与其相同或类似的其他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善于将以往的教学监控的经验有效地应用于目前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中,表现出好的迁移能力;而教学监控能力差的教师,他们可能并不缺乏教学监控的知识和经验,但在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时,却不能有效地借鉴和应用这些知识和经验。随着教师教学监控迁移性的提高,他们将以往教学监控的过程和方式恰当地运用到与其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加。所以,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3.论述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答: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角色非常丰富,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除具有一般教师职业的特点外,还具有一些特殊性。一般来讲,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道者”角色 《周礼》中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具有传承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使命。尽管进人现代社会后,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类文化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人们通常认定,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他所应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教师不仅是“卫道士”,更是“传道者”。 

2)“授业、解惑者”角色 我国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对这些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不同来源、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启迪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3)示范者角色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高等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为学为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人师表”就说明了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4)管理者角色 教师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级或研究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各种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成人化的学生,民主的管理方式对高校教师的管理更为重要。 

(5)社会服务者角色 高等学校的现代化和开放性,使得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师运用已掌握和创造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推广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等形式,直接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在 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更好地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6)研究者角色 高校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又是科学研究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 识,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进行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同时,教师还是科学研究者。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专业改造。

(更多资讯添加微信:zsf19910720)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